高考本科志愿填报已经结束。几天来,考生及家长四处咨询:今年分数线大概是多少?我家孩子估了530分,能不能报中北大学?再好一点的大学敢报不?……可以理解,毕竟十年寒窗苦读,谁敢大意?但不知考生及家长们是否注意到,在不少专家的建议中,还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信息。
首先,填报志愿中“赌”的成份不少,能不能成功,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。一位专家讲到,去年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精打细算,结果所报大学最低录取线580分,该考生考了581分。听的台下家长及考生嘘声一片:这不就是大家所期望的吗!且不说准确与否,面对眼前的估分,家长及考生几天来都在绞尽脑汁钻研咨询,理想就是一分不浪费。
专家随后指出,能不能“赌”成功,得看运气,除了个别学生非北大、清华不上外,今年想走的学生切不可抱着侥幸心理,要稳扎稳打。家长考生可以细想一下,假如估了530分,那么能报的几所高校的所谓好与不好之间,多数只“一点”之差。因此,要保持平稳心态,正确对待填报的志愿。
其次,成功与否,分数不是最重要的。有专家举例:一考生的学习成绩考个一般重点还行,但要上北大、清华还是有差距的,但该考生身上有不少优点,比如与人交往、沟通的能力较突出,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他,不少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愿意帮他等,结果在高考前一天,他拿到了 清华大学的通知书,被该校自主招生录取。同样,记者曾看到过某重点高校面试招生的相关报道:一考生在面试时,先走进一个屋子,与一位老师一对一谈了会儿;又走进下一间屋子,与另一位老师一对一谈了会儿……这样过了三四道关,“问了几个很普通的问题”,就通过了。该考生觉得很容易。
如此举重若轻,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:敲开大学校门,除了分数外,诸如与人交往、言语表达等能力同样可以。而且,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,这些能力更为重要。
考生及家长要摆平心态,从某种程度上讲,上学阶段只是积累相关“财富”的搭梯子的过程,进入社会才是真正消耗积累、考验能力的时候。因此,关键不是去了中北大学还是太原理工大学,而是能否充分利用这四年时光,能否真正地了解社会、了解未来职业所需,以及大学学习是否对路且学有成效。
本报记者 李林霞 实习生 吉朝婵